有位经济学家笃定认为,中国的钱都是聪明钱。仔细观察,言之有理。这一阵,国家把住宅投资和投机的机会几乎是堵死了。银行的钱坚决不借给购买第三套房的人。但架不住民间货币充足,投资欲望不减。在严厉的新政之下,这些钱是都在袋子里藏着,还是跑到哪去了呢?借着媒体人的腿长、耳朵长,搜罗到如下真实情报。
“杭州来的买家当天飞来看了一下就签了单,然后就刷卡付定金,晚上就坐飞机回去了。内地人买房子好爽啊!”香港置地主管香港区住宅物业的黎汉群小姐提到和内地买家的接触很是感慨,港味普通话表示出的惊讶语气至今似乎仍在耳边。事实也确实令人感慨,因为这位爽客购买的是两套总价过亿的豪宅。从选购到下订金,仅用了一天时间,如果不是刷银联卡时出了问题,恐怕速度还会更快。
黎小姐之后接触到的另一位客户虽然没有这么爽,但连续四天看盘准备购进10多套空中别墅(每套价值7000万港币)的大手笔,也让她颇为诧异甚至半信半疑。但对方看盘议价的认真态度又让她怠慢不得。第五天,她已动身飞北京打探虚实。
爆出香港最贵物业的恒基地产,负责销售的邓凤贤小姐在海南和笔者聊天时也坦言,内地实行房地产新政后,今年香港物业有10%~20%比例被内地买家拿下,而此前内地买家所占的比例很小。
在中央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实行了最为严厉的新政后,内地住宅市场充斥着观望的氛围,市场交易陷入僵持状态,多方博弈再度展开。而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积聚、通胀预期日益强烈、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狭窄的背景下,大量资金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钱流向了何方?从上面的业界反馈看,一部分大钱流到了香港豪宅市场,或者成全了主人投资移民的打算,或者成了固定资产抵御通货膨胀的道具。
6月底7月初,低调开盘的京城某二环边高档办公物业项目对外宣布已经吸金近50亿,买家不乏用上亿资金购买整层物业者。
在此期间,三个不同行业的朋友托付我帮忙寻找办公楼,一个是北京的文化单位,一个是外地的政府办事机构,还有一个是外地开发商。每家手里都握着上亿的真金白银要投资商业地产。
上个月,地产中国“新政解读论坛”在温州举办了一场研讨会,吸引了300位有投资意向的温州客。论坛开完,SOHO中国的老板潘石屹就乐了,成群的人追着他要买上海的商用项目。
钱流向了何方?显然,一部分大钱流到了商业地产这个非新政重点调控对象。
新政下达后,住宅交易市场已经严重萎缩。但在北京仍残存一抹亮色——少数豪宅成交额数十亿,房价继续上行。地产中国网调查发现,北京最贵豪宅单价已过12万元。而且,越顶级的产品市场受到新政的影响越小。财富人群仍然选择不动产作为资金的避风港,同时坚定地开始大幅提升居住品质享受生活。
在北京,前期销售单价在4万元左右、位于城区的高档项目,几乎没有一家被市场波动动摇了涨价的决心,这些项目的价格涨幅都在每平方米1万元以上,有的预备涨幅超过50%,有些项目实际价格已经是开盘售价的2倍。已经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十几年的开发商历来不敢单边提价,他们涨价的底气一定来自准客户的购买力和积极性。
钱流向了何方?看来,国内豪宅大大有份儿。
感谢调控,终于让这些大钱不再和我们的自住需求抢普通住宅。调控前,身边到处都是对投资房子赚钱跃跃欲试的人,其中很多人把目光瞄准了通县和大兴均价1万元左右的房子。如果这种价位的房子也被投资客抢走,那想自住的就不知道到多远处去买了。
仍然令人不安的是,开发商都在呼吁加大土地供应。从之前频频看到的地王出现,开发商抢地大战,可以想象土地竞争的激烈。如果土地供应不足,房子的供应也会不足,如果买的多、可卖的少,房价下降恐怕就无望了。作为首次置业者,还有保障住房的盼头。作为改善性需求中的一份子,居住梦想就不知道何时能圆了。
|